蕭萬長

前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民國47年獲學田獎學金

宋楚瑜

現任親民黨主席

民國52年獲獎學金

 

 

一個受惠者的感受
蕭萬長

  民國四十八年,我正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三年級,因為家境非屬清寒,故不積極申請獎助學金。偶然間受到一位學長的鼓勵,得知林熊徵學田基金會獎學金正接受辦理,其資格只要品學兼優皆可受理。我帶著好奇之心情,領取表格,本一期望有結果,最後居然獲獎,雖不能說是喜出望外,倒也覺得非常幸運。領獎時,我參加基金會頒獎茶會,藉著這個機會認識不少當時大專院校之高材生,現在皆已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或者是我的好友,此是我最大之收穫。同時在感激受獎之餘,體會到林熊徵先生的為人處事,對他當年熱心公益,忠黨愛國之功績,敬佩不已。尤其對其家屬能夠秉承林公遺志,仗義疏財,慷慨捐獻,撥出遺產一部份為社會設立獎學金,育英興學,推廣文化以培植英才,造福人群,實屬難得。此種仁風義舉,開財團法人舉辦獎學金風氣之先河,更令我深為感動,這是何等崇高的理想與貢獻。得獎後我時常覺得獲此獎學金,係一項殊榮,為報答回饋,乃將所得的獎金,部份捐給經費拮据之學校社團做活動貼補;最值得懷念的一次聚會,是外交系學會所舉辦的辯論賽,就是靠此一資金湊足,才能提供獎品,辦好系裡極有意義且受歡迎之活動。另外將一些分給幾位清寒僑生,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嚐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味道,亦是將林公之恩惠轉致給未申請者。林熊徵基金會在給獎時,從未提出任何相對條件亦未要求受獎人回報,但事實證明今天在社會上許多有卓越表現之人士,在校時都曾得獎,可見受惠人知曉最好報答基金會的,就是要在社會上默默地耕耘,無保留地貢獻,來實踐林熊徵先生育英助學,造福人群的遺志。

             林熊徵所凸顯的不朽精神
                     宋楚瑜
                                              
                                          

  財團法人林熊徵學田基金會今為紀念林公百年冥誕,出版專集,囑為撰文。楚瑜學生時代曾獲得林公學田之資助,終身受惠,永遠銘感在心;今日能有機會對林公獻身黨國的卓越貢獻,表達一份發自內心的敬意,深感榮幸。中國自古即特別重視教育,官學之外,私家興學以補其不足,即使在社會經濟尚處於個體農業生產時代,我們的祖先無不竭盡一切力量發展教育。許多貧寒子弟克服一切困難,發憤讀書終獲傑出成就的感人故事,更充滿於我們的古籍之中。而做為長輩的,有的鑒於自身苦讀成功的過程中,實在需要社會的支持;有的深感失學之痛而不能再讓下一代感受同樣的痛苦。故而有范仲淹之創義田,武訓之求乞興學。因此,歷代社會上設立義田、義莊,興學勵學的風氣至今不衰。林熊徵先生早歲從事革命,於清廷傾覆之後,重返其當時仍在日本統治下的故鄉,從事實業發展有成。揆其當時苦心,欲以革命志節與經濟長才,在異族鐵蹄下潛植光復力量,則彰彰明甚。台灣光復之後,其經濟事業更如日中天,又成為支持戰後重建的有力支柱。林公對國家之貢獻,可謂大矣。及其逝後,家屬體其遺志,捐出龐大資產成立林熊徵學田基金會,既上溯中國歷史私人助學的傳統精神,亦足以發揚林公之潛德幽光。四十年來,此一財團法人對社會文教事業之支持與貢獻,證明了林公及其家屬重視教育、關愛清寒學子的淑世精神,足以垂之久遠。復興基地四十年之開發建設,今天已是國際公認的富裕社會,這是當年重視教育事業、培植建設人才所獲致的成果;展望未來,我們的教育事業,仍必循公學與私學兩途發展,殆無疑義。而由各種公家的和私人的獎學金來協助所有有志向學而力有未逮的學生,也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喜見今天這種助學風氣蓬勃發展的情況,回溯林公學田在這方面所發揮的導引功能與示範作用,自必留下正面的評價。是則,林熊徵先生之不朽,非僅百年為壽,且將與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其波瀾壯闊綿綿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