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穎勤學 少懷大志

林熊,字閣,號肇權,為福建龍溪遷台之世家子弟,亦即世人所熟知的板橋林本源家族第五代傳。六歲時,尊翁爾康公辭世,母陳芷芳夫人,賢淑禮,教育熊徵公篤守孝、恪遵傳統,奠定其溫實敦厚之人格。                                         熊徵公自幼聰穎敏慧,性好學,十七歲已博覽群史,閱畢大小經典,益以家學之淵源,培養具有前瞻性之眼光,醉心當時西方傳入之新潮思想,成為一學貫東西之特達之才,且於文學藝術上,亦有造詣。

志在邦國 匡助革命

清末之際,國勢積弱,熊徵公對於 孫中山先生救國救民之志行,深為景仰,乃激發隱藏已久之經國濟民素願;1904年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成立之時, 熊徵公毅然加入,與林森先生、方聲濤先生、蔡法平先生同為革命志士,傾心結盟、暢談興國大志,東奔西走,戮力於革命,不辭辛勞。1911年「黃花崗」起義前夕,黃興先生電邀日本支部同志支援參加,惟經費難籌,林文、林覺民等志士原以無法成行共襄義舉, 熊徵公於台灣聞悉之後,立即捐款達三千日元,充為起義、購買槍械之經費,此款如大旱之逢甘霖,於是,驚天地、鬼神之三二九黃花崗之役,為武昌起義奠定成功之基礎, 熊徵公之慷慨仗義,愛國救民之心志,亦將永垂史蹟。

青年時期的 林熊徵先生

振興實業 發展經濟

熊徵公克紹箕裘,秉持其優異之經營天賦,繼承龐大且繁雜之家業,外則振興整體經濟,協助人民經濟地位提昇。內則致力於革命工作,先後贊助籌備漢冶萍鐵工廠、粵漢鐵路、廈鐵路等之興設。海外事業復有日本九州安川製鋼公司、南洋婆羅州橡膠公司等,皆有所成。回台後,更積極地又創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華南銀行,並投資台灣製鹽、台灣土地建物、台灣製油、台灣煉瓦、台灣煤礦、台灣電氣工業等公司,不勝枚舉,不僅為林家事業版圖邁進另一次高峰,對當時產業未興、物力艱難的台灣整體經濟環境之推展,亦綽有貢獻。

日據時代攝於表(金台北館前路),華南銀行株式會社大門前坐者右四為 林熊徵先生

商優則仕 服務眾人

清朝末年自劉銘傳巡撫建設台灣以來,林氏族歷來皆扮演著「以商輔政」的積極角色,從清丈土地、撫番墾荒、修築台北城、總辦基隆港之築港、浚渫工程,對於台灣現代化建設之貢獻,實居幕後之功臣;當時處日人統治時期,台灣人之權益處處受制於而日人,必須仰仗 熊徵公之聲望來進行政務的推動,在擔任台北廳參事、大稻區長、台北州協議會員、台灣總督府評議委員等要職時,無處不為台灣同胞謀求更好的福利,親族為了擔心其安危,偶有進言勸阻,但是 熊徵公卻不為所動,更甚至駁斥說:「現在沒有君王可以侍奉了,我服務的是我的父老兄姐們,有何處該擔心的?」,聞者莫不欽佩。        及至台灣光復之後, 熊徵公更當仁不讓地協助政府當局辦理接收的工作,其任台灣省黨部經濟事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以及台灣省商業聯合會理事長任內時,領導地方復興建設,並且屢次為公捐款、解國之憂,不僅為當局所倚重,更深受民眾之愛戴。

台灣總督府臨時產業調查會攝於台灣總督府前,作者右一為林熊徵先生

育英助學 熱心公益

熊徵公承其家族之優良家風,對於社會公益救濟事業多不落人之後,充分扮演了為富好施、急公好義的角色,尤其以興學助學方面之支援,更是惠澤無數、仁慈遠被。平時復率先提倡「男女平等」之說,除在福建各地出資興學外,並主辦大觀書社保存中華文化,創設台中中,為青年增加求學機會,一時傳為盛事。早在1917年起, 熊徵公尚未達而立之年,為培養優秀人才,對於無力求學青年,長期提供豐厚之獎學金。此一義行為全台之創舉,從總督府台灣國語學校以至大陸旭書院、東瀛書院等,都曾協助在學學生,使之完成學業,曾有數百位台灣籍、福建籍的優秀青年得到他的協助來完成學業,回到各界替國家社會服務,其中諸如赴日留學之吳三連先生、連震東先生、林伯奏先生等以及台灣第一個博士-蛇毒研究之祖,杜聰明博士人,都曾得 熊徵公之獎助。這些得到 熊徵公資助者,為感念其恩德,曾有「風會」之組織。熊徵公最熱心於濟世救貧之事務,如協助紅十字會推行慈善運動、設置林本源博愛醫院、鼓浪嶼博愛醫院以及痲瘋病院等等,皆曾投入相當大之心力,其餘諸如日本九州賑災撫恤、關東大地震救援台灣留日學生返台, 熊徵公無不於幕後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

林熊徵()及辜顯榮()等接受日皇贈勳後留影

 

回首頁